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财经网 >> 区块链

三个诀窍看透巴菲特的财富理念

来源: 2019-09-06 11:22:45 阅读:1

关于财富的积累,巴菲特曾经说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这里“很湿的雪”指的是低成本的长期资金,也就是后面我们说的浮存金,而很长的坡则是指那些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优秀企业,也就是说用成本最低的资金去投资那些有长远发展的企业,这样你财富的雪球在复利的力量下,就会越滚越大。

的确是这样,股市从来就没有什么“神”,那些像巴菲特一样之所以能够持续投资成功的人,多半是因为找到了“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并且日复一日地坚持向前滚雪球。

《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讲到了巴菲特最重要的三大财富理念。

三个诀窍看透巴菲特的财富理念

第一个财富理念,内部记分卡

“内部记分卡”不仅是巴菲特的人生信条,还是他一向遵循的投资准则。那么什么是“内部记分卡”呢?所谓“内部记分卡”其实并不深奥,它主要是指人们在做事的时候始终遵从自己内心的标准和原则,而不是过多地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或者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轻易改变自己的决定。正如巴菲特所说“盲从大众永远比标新立异更容易,但是认识自己并且忠实于自己,才是成功的关键”。

巴菲特之所以能够坚持使用“内部记分卡”,很大程度上是受他父亲的影响。

巴菲特的父亲早年做过股票经纪人、开过股票经纪公司,后来又投身于自己钟爱的政治事业,做了国会议员。无论是在股市大萧条的年代特立独行地成立股票经纪公司,还是在做国会议员的时候坚持己见、不为利益所动,都深刻地表明了巴菲特的父亲是一个独立、有主见,拥有“内部记分卡”的人。

同时,巴菲特的父亲也不像很多家长一样,过多地关注外界是怎样评价自己孩子的,而是通过言传身教让巴菲特学会做一个尊重内心想法、思想自由的人。即便是在巴菲特最叛逆的高中时期,巴菲特的父亲也是选择相信儿子的能力,鼓励他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可以说,“内部记分卡”是巴菲特的父亲留给他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在“内部记分卡”的影响下,巴菲特在变幻莫测的股市投资生涯中,做到了一直保持内心的淡定、思想的独立以及决策的坚定。毫不夸张地说,巴菲特的每一次精准投资都离不开“内部积分卡”的精神支持。特别是20世纪末的那场巴菲特与互联网投资大佬的博弈,更是把“内部记分卡”的影响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次博弈发生在互联网行业刚起步时,大概1999年前后,互联网被炒得火热,大家都很看好,很多互联网公司的股票也随之水涨船高。

然而巴菲特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坚持认为,互联网行业的股票存在着大量的泡沫。因为短期的市场只是投票器,而长期的市场才是称重器,所以股票的价格最终只会由经济的实际产出来决定。

然而事实上,当时很多互联网公司的产值非常低,并且与它们股票的价格相差甚远。

有了这个分析打底,巴菲特不仅坚决拒绝购买互联网公司的股票,而且还多次公开表示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股票最终会像很多新兴产业一样让投资人陷入窘境。

然而,大多数人并不认可巴菲特的判断,也有很多他的长期追随者没有听他的劝告,转身投向了互联网行业。

与此同时,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价更是出现了严重低于股市标准指数的糟糕表现。面对巨大的内外部压力,巴菲特始终坚定自己的决策,并坚信互联网行业一定会出现股市危机。

结果正如巴菲特所言,2000年互联网股市泡沫破灭,大多数互联网新贵的财富也随之烟消云散,而巴菲特没有受到丝毫影响,继续活跃在资本市场上,并且赚得盆满钵满。

此外,需要补充的是,“内部记分卡”不仅给巴菲特的投资和生活注入了精神力量,还给巴菲特带来了异于常人的专注力。正是有了超强的专注力,巴菲特才能数十个小时旁若无人般地研究自己的股票和数据,也能几十年如一日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爱好的投资事业上。

三个诀窍看透巴菲特的财富理念

第二个财富理念,复利的力量

提到复利,相信你对这个词并不陌生,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利滚利”。爱因斯坦曾称它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很多投资专家和理财书籍也把它奉为投资成功的不二法门。简单来说,复利就是把利息和本金加在一起来计算收益的一种利息计算方法。

举个例子,假如你有1000块的本金,利率是10%,存一年下来就是1100块,这就是你下一年的本金,按照复利的计算方法,再存一年就是1210块,年复一年,长此以往,只要利率保持稳定,25年后,你将会拥有超过10000块钱的资金总额。当然,投资的年限越长,利率越高、越稳定,复利的效应就会越明显,财富的增长也就会越快。

所以,几乎每一个投资者在初次见证了复利的巨大威力之后,都会惊喜不已,并坚信复利就是实现财富梦想的首选之路。当然,巴菲特也不例外。那么,巴菲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复利的呢?他又是怎样利用复利的力量让自己财富的雪球越滚越大的呢?这就要先从一本改变巴菲特命运的书开始说起。

巴菲特10岁那年,读了一本叫《赚1000美元的1000招》的书,书中有大量实用的商业建议和赚钱的好点子,这让从小就酷爱赚钱的巴菲特兴奋不已,然而最让他震撼的还是书上关于复利的解释。

于是,巴菲特开始重新思考时间、利率与本金的关系,并深刻地领悟到了复利的精髓其实就是时间累积引发的资本量变。与此同时,年仅10岁的巴菲特向朋友们宣布,自己将会在35岁的时候成为百万富翁。

这听起来几乎是天方夜谭,特别是当时的美国正值内忧外患的经济大萧条和二战时期。不过,巴菲特坚定地认为自己的梦想一定会实现,并开始积极行动起来,赚取梦想的启动金。

巴菲特读高中的时候第一次真正实践了复利思维,并初步见识了它的力量。

17岁的巴菲特用25美元买了一台二手投币弹子机,然后说服了理发店老板,让他把弹子机放在理发店里,这样顾客可以在等待理发的时间去玩儿,赚的钱他可以跟理发店老板平分。 一个星期以后,这台投币弹子机就赚了50美元,巴菲特拿到25美元,这次投资的收益率高达100%。

之后,巴菲特利用复利思维,要让钱再生钱,于是用赚来的钱又买了第二台二手弹子机。很快,镇上的理发店里几乎都摆上了巴菲特的二手弹子机。二手投币弹子机第一次让巴菲特尝到了复利的甜头,并再一次让他坚定了自己的财富梦想。

在复利力量的推动下,巴菲特大学毕业以前,他每年资金的增长率基本上都在60%以上,也就是说差不多每隔一年,他的资本总量就会翻一倍还多。而在巴菲特正式步入股市以后的投资生涯里,他的资本年复利率也能维持在20%以上,财富总额更是从几十万美元增长到了几百亿美元。其中,一多半的财富都是50岁以后取得的。

话说回来,复利既然这么有威力,那么为什么这么多投资人中只有巴菲特成了世界首富呢?这主要是因为巴菲特比我们任何人都深刻地明白、并且能够做到,要想成功地发挥复利的力量,一是要选择稳定增长的成熟股票,二是要长期持有。

此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基本的一点,千万不要丢失本金。也就是上期我们讲过的安全边际原则,也就是在进行投资以前一定要做好风险评估,为自己留足余地,不要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说,还让自己血本无归。

三个诀窍看透巴菲特的财富理念

第三个财富理念,充分利用浮存金

人们常常把巴菲特和他掌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很多美国的超级明星企业联系在一起,比如,可口可乐、IBM、华盛顿邮报等等。

而事实上,伯克希尔-哈撒韦其实是一家主要经营保险业务的公司。它旗下一共有8家保险公司。几乎每一年,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中阐述公司的具体业务时,第一个介绍的都是保险。他把保险称为“伯克希尔的成长引擎”、“滚雪球的秘诀”。

巴菲特之所以钟爱保险业务,主要是因为保险行业中存在着大量的浮存金。

什么是浮存金呢?巴菲特在2013年致股东的信中是这样解释的,浮存金主要是指客户向保险公司缴纳的保费,虽然这笔资金不是保险公司的资产,但是保险公司可以留出一定比例的金额用于近期理赔,之后用剩余的资金去做投资,投资收益则归保险公司所有,这就是浮存金带来大量收益的秘密。

巴菲特第一次接触浮存金是从盖可公司开始的。盖可最早是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旗下的一家主营汽车保险业务的公司。巴菲特是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开始对它产生兴趣的,后来经过深入地了解,他发现这是一家经营理念十分与众不同的保险公司。

盖可采用的是不通过保险经纪人销售,而直接面向目标客户的销售方式。同时,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和理赔率,GEICO的客户目标群体主要集中在相对遵纪守法和比较靠谱的政府工作人员身上。

因此,盖可公司总是能以最便宜的价格出售保险。同时,在收取了保费以后,由于理赔率较低,盖可公司又可以有大量的浮存金用来投资。

巴菲特了解到盖可公司的巨大潜力以后,立刻抛售了占他当时总资产价值75%的股票,买了350股盖可公司的股票,可见他多么看好盖可的成长价值。

1995年巴菲特彻底收购了盖可,在充分发挥盖可成本控制优势的前提下,巴菲特主张重视广告营销,同时率先利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来销售汽车保险。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盖可成功地从一个低调的老牌汽车保险公司,发展成为美国第二大商业车险公司。

当然,盖可的浮存金也给巴菲特带来了巨额的投资回报。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尽管保险行业有大量的浮存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保险公司都能带来高额的投资回报,也不是每一个保险公司的投资商都能成为另外一个“巴菲特”。浮存金模式之所以让巴菲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他鉴别优秀企业的能力和投资的独特眼光。


推荐阅读:叶紫网